近年来我们国家对集成电路行业的扶持有目共睹,一直关注我的朋友相信多少都会有些了解。
据统计2020年行业股权投资案例413起,投资金额超过1400亿元,相比2019年约300亿元的投资额,增长近4倍,这也是中国半导体一级市场有史以来投资额最多的一年。
2021年两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需要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其中集成电路领域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开发、重点装备和高纯靶材开发,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微机电系统(MEMS)等特色工艺突破,先进存储技术升级,碳化硅、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发展。
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求制定出台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八个方面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培育集成电路领域和软件领域企业。2019年5月,《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依法成立且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在2018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67号)明确指出做强信息技术核心产业,提升核心基础硬件供给能力。推动电子器件变革性升级换代。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发〔2016〕73号)要求信息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集成电路实现28纳米工艺规模量产,设计水平迈向16/14纳米。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与中西部四大主要产业聚落已经形成。另外,福建地区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也正在加快融入珠三角产业集群。
珠三角的产业规模最大,2019年高达1247.2亿元,而2018年为907.46亿元,增长达37.4%;长三角2019年的产业规模约1093.2亿元,而2018年为844.1亿元,增长达29.5%;京津环渤海2019年达到626.5亿元,2018年的产业规模为599亿元,增长4.7%;中西部2019年为288.50亿元,2018年226亿元,增长27.2%。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拥有国内最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在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芯片设计这三大板块都有多家头部企业布局。全国销售过亿元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分布在长三地区的最多,达到107家。重点城市为上海、无锡、苏州、南通、杭州和南京。珠三角以深圳为龙头,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全国领先,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板块也都有比较雄厚的实力。全国销售过亿元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的有45家,其中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仍然是全国之最,2019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重点城市为深圳、珠海、广州。京津环渤海以北京和天津为龙头,北京聚集了中科院半导体所、微电子所、物理所等有关院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关高校,拥有国内第三代半导体领域三分之一以上的科技资源。天津集成电路产业已形成以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为核心,以原材料及系统应用产业为支撑,由近百家企业组成的上下游衔接紧密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城市为北京、天津、大连。中西部以武汉、合肥、西安为龙头。武汉为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合肥主要以家电、平板显示和汽车等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半导体器件都有着巨大的需求。西安目前拥有集成电路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200余家,产品涵盖通信、物联网、卫星导航、消费类电子等众多领域,已形成制造业快速发展、设计业与封装测试业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重点城市为武汉、合肥、西安、成都、重庆。除了已成形的四大聚落,福建的发展也是另一大关注焦点。福建省政府计划建设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形成沿海集成电路产业带。此产业带将与珠三角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链合作,将进一步推升中国东南沿海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影响力。重点城市为福州、厦门、泉州、莆田。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集成电路相关企业集中在广东省、福建省和江苏省等地,另外,浙江、上海、山东以及四川地区也分布了较多企业。从我国各省市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数量来看,共有3省市集成电路企业数在10000家以上。其中广东省集成电路相关企业遥遥领先,共有95376家,占全国集成电路企业的45.27%。福建省有35597家集成电路企业,全国集成电路企业数量排名第二,占比16.9%。江苏以14996家企业排名第三,占比7.12%。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排名前三的广东、福建和江苏三省市企业合计占比为69.28%。从上市公司来看,截至2020年8月4日,我国集成电路概念企业为42家。其中中小板上市企业17家,主板上市13家,科创板上市12家。
